如何评价“哈三篇”
转载自:文京少年
“哈三篇”是近几年在高校中较为流行的对话体纪实文学。如果我们浏览百度贴吧或者知乎,也能够屡屡发现“哈三篇”的痕迹。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党在新形势下对党内腐败开展打击的附随后果。一些普通群众欢迎这种结果,因此将长者的讲话翻出来进行模仿和搞笑。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比一些年轻人,长者姿态更开放,所以他们忽然地发现了长者的个人魅力,调侃他是喜欢他的表现。这两种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那么,“哈三篇”为什么久盛不衰?是什么人在推动这场文化运动的发展?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动因?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哈三篇”与膜哈
“哈三篇”是长者的三篇广为流传的谈话。由于长者喜欢戴哈蟆镜(事实上,那只是普通的方框眼镜,而并非八十年代流行的哈蟆镜。这种眼镜象征着严肃古板的天朝干部),故此被称为“哈哈”,网民不得已找了这种替代词来进行表意。“哈三篇”虽不见于长者的文选,却在一些群众那里获得了流传。这得益于翻墙。所以从一开始,“哈三篇”就是与限制政策格格不入的。
“哈三篇”分别是《怒斥香港记者》、《与美国记者华莱士谈笑风生》、《在视察国机二院时的谈话》。很明显,如此不正规的名字是群众约定俗成的,它可以换很多叫法。群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在其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些谈话中,长者的语气、神态、口音、用词都很有特色,毫无经院感。因此人们会对这些谈话感兴趣。
相对应的,群众在日常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运用这些桥段,就叫膜哈。这些人经常性的模仿,一方面给生活带来趣味,化解许多尴尬,但另一方面,也对文字生态有所污染。我认为,膜哈本身会造成文风的变质。
二、《怒斥香港记者》的分析
《怒斥》发生在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特首董先生上任伊始便遇到重重困难,政策风评较差。又由于他和北京的紧密联系,不符合所谓的民主理念,所以香港不少言论都对其提出批评。当时,副总理钱其琛在答记者问时表态“我支持董特首”,舆论对此感到不安。其后,香港记者张宝华发问,说中央有“钦定”的感觉,这惹恼了长者。长者借题发挥,进行了很长一段谈话,除了说明中央虽支持董但并非钦定,还对香港记者的低水平进行批评指责。
该篇由于视频完整,语段紧凑,佳句频出,堪称领导人面对传媒的经典回应,也是“哈三篇”的上乘之作。
从整个剧情发展来看,长者的感情从温和,变成急于澄清,中间大发雷霆,到最后语重心长地教导,间有批评,是一出非常生动的答问。由于谈话人带有尖细的江浙口音,这使得其急躁的心情更加表露无遗,非常活泼。在谈话过程中,长者还加入了手势。主要有几种:1.指点,多在指责教导香港记者时;2.两手一起上推,表加强语气;3.两手或单手向下压,表轻蔑或制止;4.单手挥,表全面性(如“我见得太多了”“人生的经验”);5.大力划圈,暴露出对方的夸张无耻(“弄个大新闻”)。这都使得整个回应变成了极有趣的表演。你无法想象一个领导人会在媒体面前如此激情,这是人们感兴趣并关注的心理动因之一。
《怒斥》篇的亮点在于长者的口音和他摆老资格的态度。在温和状态下,长者的口音还不是一件很引人注意的事,但在急躁的情绪下,这种口音的幽默点就体现出来了。无论是兹瓷(支持),还是捉急(着急),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容忽略的是,长者还确乎有学习对方口音的习惯,比如本篇中的广东话。另外,长者还有说英语的习惯,但口音比较中式。这可能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图样图森破”“naive”之所以在十五年后还能流行,和这个口音本身的趣味性是分不开的。
同时,长者在记者面前摆出了老资格。长者是自称“长者”的人,在中国文化中,这往往不是什么好现象。毛泽东口中的“某老”,许多时候带有调侃意味。一般的哲学是喜欢年轻人的。但是长者却用这样的身份来压记者一头。在人们心目中,记者是无冕之王,可以诘问庙堂之君。但是现在居然被长者反诘,人们当然会感到别扭。这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法治的问题。长者口口声声谈到基本法,但是在中国,许多群众对法律并没有那么信任。在政治上,他们更惯于采用“关系”之类的说法。所以这也成了调侃点。
长者的指责,无疑是击中要害的,他面对揭底的记者,先把他们的老底揭了个透。没有知识水平,跑得快,图样图森破,naive,就想着搞个大新闻。这样的人没有资格诘问和华莱士谈笑风生的长者,因为华莱士“比你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长者和他才是一个量级的。也许这些话是偏见,但张宝华也无法反驳说她不是这样做的。人们在生活中自我标榜或者指责对方,引用长者的这些话,会起到比较温和的批评作用。目的达到了,手段上却比较软。
长者的逻辑值得我们关注,可以说在近千字的谈话中,他完整的勾勒了自己和对方整个的思想动态。我整理了一下,就是:对方认为自己的表态是钦点?解释澄清:自己支持董先生但不是钦点,有法律就不存在所谓钦点?对方亲西方?对方没有学好西方理论?真正西方的优秀记者,自己有资格可以对话?找出对方唯一优点,仍然指出其中不足?自己有必要有资格进行教导?对方觉得自己一大堆话,有些失态?我本来不说最好,但我不能不澄清?警告对方不要乱写,文责自负?第二次说明“支持”的含义,并进行反诘(作者注:但不是很在点,所以张宝华追问)?第二次强调连任由法律决定?决定权和法律同样重要,不能偏废?揭露对方的真实目的,并无情批判,收场。可以说,长者的逻辑贯通,支撑了观点的表达,但是可能被杂乱如麻的话语掩盖了。尤其是“决定权”部分,翻得很好,符合辩证的态度。
长者的谈话并非没有缺点。首先这确实是一种失态。在记者面前这样做,可能他解气,我们看客也兴奋,但终究不合宜。所以我们宁愿相信这样大发雷霆是有政治用意的,不然太不值了。第二,他的语速忽快忽慢,语调忽高忽低,句子支离破碎,演讲的基本素质比较欠缺。我们许多领导也有同样的缺点。
但是总的来说,这篇谈话生动活泼,不官腔,也表明了态度,逻辑比较通达,打击到了要害,属于值得研究探讨的一类讲话。正如长者自己所言,他的人生经验足以使他在急躁的情绪下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并给出他应有的回复。
三、《与美国记者华莱士谈笑风生》的分析
《谈笑风生》同样发生在2000年,是在怒斥之前的8月。在这篇谈话中,长者以巧妙的回答感染了许多西方观众。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外宣尝试。长者敢于直面西方诘问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这次成功也使他有资格在张宝华面前摆架子。
由于这次节目过长,没有什么亮点,所以大家一般不会对内容开玩笑。大家一般会对华莱士和谈笑风生这几个词开玩笑。事实上,华莱士的提问既直接又有水平,长者的回答也十分坦率。这是一次精彩的采访。
华莱士提了许多棘手的问题。长者有时会回避问题、答非所问,但更多时候是真诚地表述了想法。华莱士提出中国没有民主,长者回应说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民主制度,美国不要强加。这种观点直到现在也还是流行的。在轮子问题上,长者更是详细介绍,表明了立场:对邪教的清算不是宗教迫害。
当然,有些回答也并不尽如人意。
长者的拿手好戏?英语和《葛底斯堡演说》也都出现在这篇谈话中。长者还即兴演唱了《毕业歌》,用以证明自己的示威和天安门广场上的师弟师妹们不一样。
四、《在视察国机二院时的谈话》的分析
这篇谈话发生在2009年4月,当时长者已经退休。国机二院是长者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长者属于老领导类型的。这篇谈话出名在两点。第一是长者的一句英语“excited!”,演化成“亦可赛艇”。第二是和部下、晚辈的一段谈人生感悟的话。
这段人生感悟是在其83岁高龄时做出的,也可以说是他自己对于执政十三年的一个总结。“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倘若把它作为高考作文素材,我想也是适合的。这里饱含着积极态度和辩证的哲学思维。
接下来是讲三句话。长者很喜欢“三”这个数字,同时要配合着伸出四到五根手指。军队一律不准经商那里,长者强调了一下,这也被捕捉到了。
林则徐的两句诗也被长者引用。它出自《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此诗作于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颔联表达出虽为罪臣,却仍关心家国的情感。长者在这里引用,纯粹取其拳拳报国之意。在国家不安宁的时候,长者的文艺才华帮助其坚定了信心,开始走出新的人生轨迹。烟消云散后,反而是两句诗长存人心,怎不令人慨叹?
五“哈三篇”得以流行的社会文化因素
人们流传“哈三篇”,从一开始就是在违背限制政策。“哈三篇”的来源是外网,因为涉及领导人的非正式谈话,所以大陆不能看到这些视频资料。这是群众不满意的。翻墙寻求刺激,“哈三篇”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哪怕这些视频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近十年来,以广电总局为代表的官方机构对文化创造与传播进行了越来越严格的管理。……人们传播“哈三篇”,也是为了让禁令小小地跌足一把,来满足心理需求。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高速信息时代,领导人的言行会很快传遍全国,一个小小的声音也可以激起千层浪。“客观上,文化多元化、信息碎片化与使用群体分离化也创造了传播的条件。文化市场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趋势,……信息碎片化与使用群体分离化从本质上说是文化多元化的衍生品。各种有相同文化取向的人组成群体,客观上对信息进行了肢解与取舍,这是现代化高速信息社会决定的。”这段话似乎可以解释“哈三篇”传播的可能性。
“哈三篇”属于领袖语录的搞笑版。中国人调侃中喜欢引用领袖语录,毛主席语录可引,“哈三篇”自然也可以引用。在文革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被称为“老三篇”,人人都要默诵,成为形式主义的一大表现。“哈三篇”现在人人可膜,正好与那个时代对应了起来。只不过人们是自愿膜哈的了。
人们渴望与领导人拉近距离,嘲笑他们的失态也是一种方式。将神拉下神坛总是很痛快的。从喜剧美学角度上讲,钱钟书先生有一个论点叫“无亵不喜”,喜剧因素往往是对所谓神圣的一种亵渎而产生的。“哈三篇”流露出长者的真性情,这使他并不那么高不可攀。事实上,领导人并不希望自己高深莫测,是宣传机器造就了这种情况。一些微信公众号喜欢爆料长者的生活,选题诸如“长者没有去过哪些西方国家”“长者的爱情故事”等等。这些文章最终遭到了官方的封禁,但是却风行一时,人们对这些秘闻很有兴致。同样,“哈三篇”没有官样文章,有的只是一个人的心里话或应激反应。这似乎令人们更感兴趣。如果长者在谈人生感悟时讲片汤话,那么这段讲话也不会受到关注。长者在申奥成功时的讲话没有受到关注,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膜哈,有时是假装为党的喉舌,引用长者的话做出一番批评,来达到嘲笑党的喉舌的目的。有时纯粹是做为调侃的习语,这种最多。还有一种情况是,真的对某些事情不满,需要质疑对方,又不愿意付出对方向自己反击的代价,于是引用长者的话,在诙谐的气氛中达到批评的目的。这是一种软批评。我们有时批评人时引经据典,说些文言,并不是为了让批评更有力,而是为了让批评话语被隔断,使批评更和缓。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六、总结
本文较为简单地介绍了“哈三篇”流行的几个原因,只是一家之言,还很不全面,有待批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