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18的博文

​如何评价“哈三篇”

转载自: 文京少年 “哈三篇”是近几年在高校中较为流行的对话体纪实文学。如果我们浏览百度贴吧或者知乎,也能够屡屡发现“哈三篇”的痕迹。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党在新形势下对党内腐败开展打击的附随后果。一些普通群众欢迎这种结果,因此将长者的讲话翻出来进行模仿和搞笑。另一种观点认为,对比一些年轻人,长者姿态更开放,所以他们忽然地发现了长者的个人魅力,调侃他是喜欢他的表现。这两种观点是针锋相对的。           那么,“哈三篇”为什么久盛不衰?是什么人在推动这场文化运动的发展?这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动因?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哈三篇”与膜哈           “哈三篇”是长者的三篇广为流传的谈话。由于长者喜欢戴哈蟆镜(事实上,那只是普通的方框眼镜,而并非八十年代流行的哈蟆镜。这种眼镜象征着严肃古板的天朝干部),故此被称为“哈哈”,网民不得已找了这种替代词来进行表意。“哈三篇”虽不见于长者的文选,却在一些群众那里获得了流传。这得益于翻墙。所以从一开始,“哈三篇”就是与限制政策格格不入的。           “哈三篇”分别是《怒斥香港记者》、《与美国记者华莱士谈笑风生》、《在视察国机二院时的谈话》。很明显,如此不正规的名字是群众约定俗成的,它可以换很多叫法。群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在其中得到了体现。在这些谈话中,长者的语气、神态、口音、用词都很有特色,毫无经院感。因此人们会对这些谈话感兴趣。           相对应的,群众在日常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运用这些桥段,就叫膜哈。这些人经常性的模仿,一方面给生活带来趣味,化解许多尴尬,但另一方面,也对文字生态有所污染。我认为,膜哈本身会造成文风的变质。 二、《怒斥香港记者》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