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0的博文

网络语言收录——时政类

 1.中国社会有两套逻辑,第一套是浮于明面的,围绕道德展开,往往只说不做。第二套是潜于暗处的,围绕利益展开,往往只做不说。 2.西方的中产阶级形成以后,追求的是法制和平权。中国的中产阶级形成以后,追求的是进一步的特权和向权力谄媚,这就是中国的无望之处。 3. 薛定谔的中国粮仓:在新闻媒体上长期介于缺粮及满粮之间,也就是说,在粮仓未被民众打开前,缺粮与满粮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在被打开与观察的那一刻,才会知晓是否缺粮或满粮。

转_纵然抵不过时代的洪流,也要活出自己的倔强

图片
 文章来源: 中国数字时代 昨天看了部电影,哭得稀里哗啦。 中文名叫《国际市场》,讲的是朝鲜战争下的一场人伦悲剧。一家人在从北韩逃难的时候,哥哥把妹妹弄丢了,父亲去找妹妹,也丢了。这件事成了哥哥一辈子的痛,所以他穷其一生都在为家庭付出,因为父亲在去找妹妹之前交代过他,如果你等不到我回来,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高潮出现在韩国KBS电视台寻亲节目直播的现场,有一个号称是他妹妹的人跟他连线,对方确实长得一副韩国人的面孔,但是只会讲英文。她说她是被美军送到了孤儿院,后来就去了美国。哥哥有点失望,觉得这是搞笑吧,聊着聊着说她妹妹左耳根有颗瘊子,当妹妹转过头亮出那颗瘊子的时候,哥哥已经哭成了泪人。 那一刻,有很多画面在我脑海中闪回。比如大江大海里,有200多万人被突然连根拔起,然后再硬生生丢到一个陌生的小岛上,比如滚滚红尘里,秦汉和林青霞在码头走着走着就散了,比如疫情期间的武汉嫂子和哨子,比如2008年那个被大石砸中身子仍然挺了几个小时跟记者笑谈人生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汉子。 在这些个时代的洪流里头,随便一个人的故事都不输《国际市场》吧。我那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年逾古稀的大爷不远千里,只身一人拖着好几个行李箱,到东北找他的救命恩人。疫情期间他是重症患者,营养跟不上,他年纪又大,得需要奶粉补充营养,但是因为当时特殊时期,奶粉相当紧缺,那几个东北援鄂医护就想尽各种办法给他搞奶粉,最后终于还是搞到了。 但是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这些大夫长啥样,说等疫情过去一定要亲自去看看。他一见到这些大夫就一跪不起,大夫们立刻上前扶起他起来,说大爷大爷您别这样。“能让大爷吃上奶粉,我们当时就觉得比什么都高兴。”其中一个护理过大爷的女医生说。 是啊,个人的命运终究抵不过国家命运和历史的洪流,但越是如此,就越要活出自己的倔强。就像《国际市场》里的一家人,他们虽然认命,但是并不觉得这就是宿命。德国需要矿工的时候,男主去了德国淘金,越南战争爆发,男主又去越南淘金,终于在晚年还算享受了一段人生当中最惬意的时光。 历史的洪流不是普通人所能决定的,但某种程度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或多或少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我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被历史的洪流屡次裹挟碾压的人,都知道人活一口气的道理。小时候他就认定,不管多苦一定要供他的孩子念书,别人家的小孩成绩可能很好,但是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早早就辍学打工了,但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