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0的博文

转_PS怎么把一张图片的颜色和另一张图片的颜色调得一致

图片
原文链接 用PS把一bai张图片的颜色和另一张图片的颜色调得一致的具du体方法如下: 1、打开两张不同的照片,分别以两个图层dao并列一起。 2、如图所示,新建一个纯色(Solid Color)的调整图层,设定为中阶灰,RGB各为128。 3、把此图层的色彩混合模式(Blending Mode)定为颜色(Color)。 4、这时会发现两张图片都变成了灰色。找到PS最上面的“窗口”(Windows)打开直方图( Histogram)然后在左图上选取,你会看整个曝光的分布。 5、转为选取另一张,则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曝光分布,留意到左图是谷形,而右图是山形。 6、打开一个新调整图层,可以是曲线或者色阶(Curves,Levels)之类,然后色彩混合模式(Blending mode)设为明度(Luminosity),并开始调整,把两边的曝光分布及两极位置变得接近,于是曝光与对比度之类就会较相似。 7、调节好曝光后,把中阶灰图层的色彩混合模式(Blending mode )设为明度(Luminosity),这时候照片会变成下图模样,这个重点是让你看到两张照片的RGB呈现状态,例如暗部、皮肤、高光位置之类偏色情况如何,你会发现两张照片有不少差异。 8、下一步就是开一个曲线( Curves )调整图层,混合模式(Blending mode) 可以为颜色(Color),再分别调整红、蓝、绿三条曲线。(就算不是曲线,用其他调色工具亦可)。 9、经调整后两张图的色调分布已经较为接近,这时候调节色彩饱和度,开一个可选颜色( Selective Color)的调整图层。 10、将所有颜色的黑色(Black)调至 -100%,唯独是黑、白、灰则调至 +100%,另外选取“绝对”( Absolute),这时候照片会变成古怪的黑白色。 11、然后开一个色相,饱和度的调整图层,然后调整图片的饱和度,让两边一致。 12、最后完成。

转_隐藏在元素与细节中的表达:《千与千寻》的社会隐喻

图片
原文链接 前言:本文主要观点受《 “捕风者”宫崎骏:动画电影的深度 》(作者:秦刚)启发,笔者提炼后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有不足之处还望指出。 2001年在日本上映的《千与千寻》不仅仅是吉卜力最成功的的一部作品,放眼整个日本影史,只能选一部电影的话,拔得头筹的也必须是它。《千与千寻》至今保持着日本电影票房冠军的地位,300亿日元的高度无法撼动。18年后这部动画在国内公映,或多或少也能让我们体会一下当年日本观众们所感受到的盛况。今天就借着这次契机,聊一聊《千与千寻》——我心中最难解读的宫崎骏作品。 新千年的寄语 纵观宫崎骏的所有作品,总能让观众感觉到一股对时代的思考与警觉,这种气息散发在电影的每一分细节中。这是是宫崎骏有意为之也好,亦或自身的价值观自然流露也好,总归很难隐藏。《千与千寻》作为宫崎骏唯一一部和同时代日本社会接轨的作品,更是在世纪之交这个节点上大做文章,紧紧的与时代绑定在了一起。 2001年是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宫崎骏安排千寻一家人,驾驶着奥迪车从旧时代驶向新时代。 在原始分镜里,宫崎骏明确指示片头驾车驶过的路段,要有“20号国道的印象”,而最终动画里,这辆1901车牌号的车驶向的却是“国道21号”。第一批《千与千寻》的观众里,所有人都是诞生在1901年后2001年前。宫崎骏通过这段开头,巧妙地安排了这些细节,好像是要带着所有观众进入这个充满荒诞的新世纪去看看。 千寻一家人因搬家处于居无定所的状态,因好奇穿过这段隧道,更深层次的含义,却是代表着心无所依的日本民众寻找下一个归宿。穿过的正是新旧世纪的大门。 一个有趣的小插曲是,门口的石像是用CG做的。吉卜力虽然是日本最早使用电脑技术制作动画的公司之一,但宫崎骏这个老古董一向反感数码技术。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宫崎骏被问到《千与千寻》是不是用了大量CG,宫崎骏回答说一个都没用。记者很震惊的说,开场这个石像怎么看都像CG,宫崎骏仍然狡辩说不是。在一旁的铃木敏夫只好装作不认识宫崎骏。 《千与千寻》的日文片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也是值得玩味。因为“千”和“千寻”并不是两个人,却以这种并列的形式放在一起。事实上忘记名字的“千”和找回自我的“千寻”是一体两面的。包括汤婆婆和钱婆婆,进入油屋前和离开油屋后的无面男,他们也代表着同一身体的两个身份。关于这点后面阐述。 每年宫崎骏都会邀请小朋友去他的...